- 亳州花戏楼
- 陈独秀墓
- 李鸿章故居
- 寿县古都城
- 明中都城
- 凤阳明皇陵
- 屯溪老街
- 许国石坊
- 棠樾牌坊群
- 黟县古民居
- 安徽名人馆
- 安徽省博物馆
- 旌德江村
- 龙川胡氏宗祠
- 包公祠
- 古逍遥津
- 明教寺
- 三河古镇
- 虞姬墓
- 垓下古战场
- 禹王庙
- 醉翁亭
- 亳州老街
- 曹操古运兵道
- 宏村
- 西递
- 南 屏
- 潜口古民居
- 采石矶
如果您问亳州什么景点最值得看?位于市内大关帝庙的花戏楼是您最佳的选择。始建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的花戏楼比关帝庙晚20年,为当时山西、陕西两地的药材商出资建造,后又几经扩建修缮。整个建筑融会了南北建筑艺术风格,而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在皖北大地极为少见。其木雕、砖雕、石雕绝对可与皖南的三雕比肩。仅山门的正门上就密密麻麻镶有44副不同题材的砖雕,在那厚不足二寸,宽不过咫尺的青砖上,雕刻者以切、勾、削、凿、剔等多种手法,将小小的一块砖透雕成数层,不论您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绝妙的图案。最具功力的是那直径只有5毫米的图孔,满球雕花,层次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山门前那一对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铸就的铁旗杆上,飞龙灵凤形神俱备,一阵风指过,铃铛丁当作响,清脆、悠扬,细听别有一番情趣。戏楼除了木雕精美外,其彩绘也非常精彩。采用民间“一色三套平涂”的手法绘出,就像是中国的工笔重彩年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戏台两个场门的额书更是耐人寻味:“想当然”、“莫须有”。具体何意,您自己想吧。浏览花戏楼不可忽视了柱基上的石雕,虽然要屈膝弯腰,但那些古意盎然的浮雕会让您领略古雅之美。戏楼的大殿是亳州博物馆,在那里面有见到亳州地区,特别是曹操家族墓里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有陶、青瓷、还有象牙尺、墓砖等。其中带字的墓砖最具价值上面的书法和历史文献价值都是非常高的。花戏楼的附属建筑也值得欣赏,岳王庙精致小巧,殿前也有秦桧夫妇的跪地像,很有些杭州岳王庙的味道;朱公祠的木雕可与花戏楼的木雕比美,只是少了彩绘。
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郊十里乡叶家冲月形山麓,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墓葬。墓阙用白色块石铺面,四周护以石条栏杆,墓碑约高约1.5米,墓前建有墓道。整个墓地,苍松翠柏环绕,幽静清雅。
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4进50余间,一二进临街,作为李府开的当铺,第三、四进为“回”字形二层楼阁为李家女眷住的“小姐楼”或称“走马楼”。故居既不全象徽派,又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是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建筑,内有李鸿章生平及淮军有关史迹陈列。
寿县古称寿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末期,楚国为避秦国兵锋,曾迁都于此,楚考烈王与春申君黄歇曾以寿县为都城,对上海苏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最早的开发。寿县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秦晋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县古城墙为宋代建筑,迭经维修,出于防洪需要,一直完好保留,现存城周长7000余米,高约10米,有4座城门及瓮城等建筑。
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造,是明朝正式决定设立的第一座皇宫,早于现北京故宫47年,其建设体现了古代都城规划《考工记》的设想,以对称为基本特点,遵循“左祖右社”的传统,上承宋元,下启明清,充分体现出宫阙静穆和雄伟气魄,显示出封建帝王“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威严,是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史上的杰作,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其午门须弥座和太和殿石础的雕饰,在规制与奢华程度方面均超过北京故宫,明中都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欣赏废墟文化的理想之地。
凤阳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墓家本身是没有多少可看的,只不过隆起的土堆上长满了青松和绿叶。但是神道上那排列整齐的石像和那巨大的皇陵碑是不应该错过的。整个神道上排列着31对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石人、石兽、石马,其数量为历代皇陵之最,造型浑厚古朴,雕刻精美,已具有明代早期的艺术风格,历经六百多年依然形神具备。顺着神道向前走便能见到皇陵碑,东边的一块碑是朱元璋为他母亲而立的,不知为何却没有碑文。西边是他亲自撰写的皇陵碑,记录的是他的身世和戎马历程。石碑安放在巨大的石龟之上,若您想看看碑首上的盘龙和文字时,必须仰首,也许当时的统治阶级故意如此,以显示其威严吧。皇陵以前还有一座当时最大、最豪华的享堂,但是在明末农民起义中被张献中放大火烧毁了,现在只能看到一些遗迹了。
地处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西部,是一条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街,全长832米,街宽6—8米,路面为浅赭色麻石铺砌而成,街头两旁店铺林立,多数为砖木结构,一般为2层,间有3层,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历史上老街商业繁荣,至今仍长盛不衰。
在屯溪老街的数百家店铺中,有好几家百年老店:如胡开文墨庄、程德馨酱园、同德仁药店等;还有一些古玩字画店,如徽安斋、四宝堂、汲古斋等。这条街在数次整修后仍然保持了原貌,店铺夹道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屯溪老街一旁便是新安江。新安江有“百丈见游鳞,深浅皆见底”之称。李白有诗曰:“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是全国重点文物,俗称八角牌楼,又名“大学士坊”,位于歙县县城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是明神宗为表彰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功臣许国而钦赐宫建石坊。 当时许国官居次辅(副宰相),又是太子的师傅,劳苦功高,因此皇帝恩准修建此坊。许国石坊巍峨壮观,雕饰颇为华丽,8根石柱旁立有12只石狮使结构稳固,柱子上刻有团花锦纹和云纹鹤纹。坊上正中有“上台元老”和“大学士”等字,皆为大书画家董其昌所书。此坊无论从建筑结构、雕刻、书法上看都很出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郑村、堂樾、槐塘、稠墅沿线四村是中国牌坊建筑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郑村有一座石坊,叫“贞白里坊”。始建于元代,重建于1500年,坊上雕有“凤穿牡丹”和“双狮戏球”图案。郑村旁还有忠列祠坊、司农卿坊、直秘阁坊。此三坊并肩直立,皆为明代正德年间所制。从郑村向西北行1500米即到堂樾牌坊群。这里保存有七座石坊,三座祠堂。从南宋开始,堂樾即是鲍氏一族聚居之处,几百年来鲍氏一族出了不少名人。如鲍象贸是明代末年两广总督、兵部侍郎;鲍淑芳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大盐商,后为盐运使,家资巨富。他曾率众捐银300万两修筑黄河堤,所做善事不计其数,所以朝迁为他建了“乐善好施坊”。堂樾的其他石坊都是孝道坊,每一座石坊都有一个传奇故事。石坊一旁还有祠堂,其中有一座女祠为全国罕见。从堂樾向北1000米是槐塘的“丞相状元坊“、”龙兴独对坊“,皆是建筑独特、雕刻优美,不可不看。
位于安徽省黟县,以西递、宏村两处保存最为完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群山环抱,双涧萦绕,现存明清民居300余栋,明清祠堂8栋,充分显示出古徽州砖、木、石雕精湛技艺,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布局别具匠心,整个村落呈牛形,以正街为中心轴线,背枕雷岗山,穿堂绕房的人工水圳为牛肠,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月塘、南湖为牛胃,鳞次拮比的古宅楼舍为牛身,自北而下的西溪河则恰似一条牛鞭,人作天成甚为吻合。著名影片《藏龙卧虎》、《菊豆》等均在此拍摄许多主要场景。
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馆内收藏丰富,珍藏各类文物、标本、古籍21万余件,是全国有名的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安徽文明史”大型系列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分和县猿人、新石器文化、江淮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古瓷集览、徽州古建、新安诗画、徽派版画、历代名人等10个专题。还有“古生物化石”陈列,面积200多平方多平方米,并独家收藏有中国“风尘女画家”潘张玉良作品4000余幅,根据该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画魂》等已风靡世界。
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馆内收藏丰富,珍藏各类文物、标本、古籍21万余件,是全国有名的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安徽文明史”大型系列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分和县猿人、新石器文化、江淮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古瓷集览、徽州古建、新安诗画、徽派版画、历代名人等10给专题。还有“古生物化石”陈列,面积200多平方多平方米,并独家收藏有中国“风尘女画家”潘张玉良作品4000余幅,根据该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画魂》等已风靡世界。
江村是位于皖南旌德县的一个千年古村,始建于隋末唐初。山村坐落于黄山山脉金鳌山下的聚秀湖畔,风光秀丽,古迹众多,人文汇萃,仅明清两代村中就有进士、举人、明经126人。村中主要景点有江氏宗祠、父子进士坊、笃修堂、薄公祠、江冬秀、江泽涵故居等。江村也是江泽民主席的祖居地。如经宣城、芜湖方向乘车前往黄山风景区,途中游览江村十分便捷。
位于现宣城市绩溪县瀛洲乡坑口(龙川)村。绩溪古属徽州,文风鼎盛,宗祠建筑遍布。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庆25年(1547年),清光绪4年(189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进,占地总面积1271平方米,以山带水,气势飞动。祠内装饰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为最,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龙川在明代曾出过两任六部尚书,也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故乡,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黄山市屯溪1小时车程。
合肥城南的包河畔,有一狭长小岛,岛上绿树成荫,花木繁茂。其间隐显着一座白墙青瓦、素朴典雅的古典建筑,这就是包公祠。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家乡人民一直怀念这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很早就建了包公祠。但岁月流转包公祠屡遭破坏又屡次重修。明代弘治年间,庐州太守宋克明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明代嘉靖年间定名为包公祠。现在的包公祠是清代光绪年间权臣李鸿章捐资重修的。包公祠的主殿正中有包公塑像,上方有4个大字“色正芒寒”,气势极壮,文义与书法相得益彰。包公塑像左边有三口铡刀,是包公任开封府尹时皇帝御见报的,可以先斩后奏。其中龙头铡专斩犯罪的皇亲国戚;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狗头铡专斩劣绅恶霸。包公祠的东边有一六角亭,这样有古井一口名叫廉泉。相传昔日有一太守游览包公祠,喝此井水后头痛不止,此人原是贪官。所以此井名廉泉,有验证贪廉之效!包公祠的西南有一亭,叫流芳亭。史书载包公幼年曾在此读书、玩耍。包公祠内还有一蜡像馆,内有三组蜡像故事,人物塑造逼真传神,值得一观。
逍遥津的故事要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当时曹操和孙权争夺江淮地区,合肥成为战略要冲,曹操先后四次到合肥部署作战,并筑教弩台以御吴舟师。曹操和孙权在合肥角逐32年,留下了逍遥津、飞骑桥、教弩台、藏舟浦、斛兵塘等遗迹遗址。尤其是公元208年,吴主孙权亲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曹操手下大将张辽率精兵7000奇袭孙权,双方激战于逍遥津,最后孙权大败,被张辽追赶,飞越逍遥津上的西津桥,落荒而逃。这就是张辽威镇逍遥津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逍遥津现在已成为风光旖旎的公园。园内有大型动物园,有百余种珍稀动物;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东北虎、金钱豹、丹顶鹤、扬子鳄等。逍遥津内西面是园林区,有水榭景区、牡丹景区、梅花山景区等;其中盆景园为“藏幽园”,园中奇花异草点缀其间,假山、回廊,曲径通幽,盘桓其间,乐而忘返。
明教寺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东段,寺庙耸立在高高的台基上。台基陡峭,边缘为砖石砌成,气势巍峨。明教寺始建于公元6世纪初,是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明教寺的原址是三国时期曹操所筑的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当时魏吴为争夺合肥激战11次,此处是古淝河和逍遥河交汇处,是两军对峙的前沿。魏将张辽屯兵台上,教强弩手500人以阻击吴军。此台现高4.3米,面积达3800平方米,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原始古迹。屋上井以井口高于周围居民居的屋顶而扬名,这口井是当时曹军饮水的水源,水井壁上还有当时留下的文字。听松阁是曹操观察敌情、纳凉休息之所,昔日这里松木成阴,松涛阵阵,于是有“教弩松荫”之誉,是古庐阳八景之一。登临其上,不禁发怀古之幽情。
合肥市肥西县有一古镇,名“三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却保存得相当完整。三河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水”与“古”两方面,古老的青石板街道、古老的石桥、古老的建筑,还有那保留着《孔乙已》的那种柜台和木板门的商铺无不透露出三河镇的古韵。水又是三河镇的精灵,小南河穿城而过,河岸的桃红柳绿掩映着白墙黛瓦,让三河镇又多了一份灵气,泛舟于小南河上自是美不可言但三河镇的魅力绝不仅仅如此,古往今来,三河镇的饮食文化就比较发达,现在的三河土菜更是吸引着大众的胃口,多少旅游者前往三河镇无不是冲着三河土菜而去的。在小南河边随处可见三河土菜餐馆,味道都比较正宗,三河镇的小吃也是非常有名的,沈记的点心、潘记和罗记的酥饼、茶干、片糕都很值者一尝。三河还有一样特产值得购买,那就是羽毛扇,绝对为手工制作价格倩得会让你高兴好一阵子。
说起“霸王别姬”这段历史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若问佳人葬在何处?能答上来得恐怕就不多了。虞姬墓位于灵譬县城东7千米处,在墓园您可以看到碑廊、墓 和陈列馆,坟墓上布满了荒草,只有一只镇墓兽静静地守在墓葬边,墓碑上的对联刻的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向黄昏”。读后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在墓园里零散地摆着一些石雕,或是出于汉代,或是出于唐、宋。镇墓兽的雕刻风格与霍去病墓前的石兽极为相似,连石碑周围的砖也是满布花纹的汉砖!千万不要忘了看看,陈列馆门口的汉代画像画,刻工古朴,线条简练,是不可多见的汉代艺术珍品,陈列馆内有一酋石雕,雕刻的是女人体,竟然与欧洲远古威林道夫女人体雕刻有神似之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电影《霸王别姬》中项羽所唱的千古悲歌。因此项羽也成为百姓眼中的另类英雄。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后期,巩羽率十万大军退至垓下,与刘邦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垓下决战,汉军夜唱楚歌,使得楚军军心离散,导致兵败。垓下现在叫濠城,位于固镇县城东24千米处的沱河南岸,已是一座村庄,村头立有一座大型的巩羽怀抱死去虞姬的雕像,似乎在告诉人们那里曾发生的悲凉往事!
走在古战场遗址上,依衡还能看到出一些古城寨的壕沟痕迹,据老人们讲,那里就是霸王城,为霸王囤兵之所。那片土地上也屡屡出土有汉初时的文字花纹汉砖铜镞,可能是垓下大战时的遗物。从村子往北,过了沱河,不远处就可以看见两个大土堆,当地人称那儿是韩信的“点将台”,其实那是两座汉墓,称“金银山汉墓”,也许墓中人就是当年陈亡在那里汉军大将吧!
说起大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为了治理长江一带的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美谈。但说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地和禹娶涂山氏女的涂山,史学界一直有三说,一是安徽蚌埠怀远说,二是浙江绍兴说,三是重庆说。可有中国特色太过久远,确定已非常困难,后人赁现有的史料和地貌方面进行严谨的推断,认为怀远涂山说更有道理。
涂山不高却因大禹而闻名,涂山虽然并不峻峭,但是在一马平川的淮河平原上却是一座高峰。浏览涂山时不可错过了对涂山这阳的启母石望夫石)的凭吊。相传禹娶美貌多才的涂山氏女,婚后四天便受舜之命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都不曾回到家园,涂山氏女每日引领南望,盼望夫君早日归来,但是大禹却因劳累成疾,病逝他乡,涂山氏女因悲痛而化成石但近年来有考古学家发现“启母石上有凿痕,据考证大约是唐宋年间人工雕凿面成。登上涂山之巅,您就可以看到禹王宫、启母殿、玉皇殿了。解放后重塑的金身大禹雕像高约10米,皋陶、伯益立于左右,两侧有楹联云:”二仪清浊还高下,万国衣冠拜冕旒“,系清代陕甘总督邑贤林所书。在启母殿的前院中,有两株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枝叶已全无,爷首望去被雷电烧焦的枝干傲然伸向碧空。在枯朽的树干中生长有两株楮桃树,而且近年又有新枝从根部发出,苏东坡当年浏览涂山时还为该树留下对联:“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在庙西有一泉,却有二名,曰:“圣泉”和“灵泉”。游者感兴趣的是那泉水,澄滢甘洌,汲其煮名,香四溢,若以其煮涂山云雾香敬,则堪称双绝了。
如果您在每年阴历三月廿八赶到涂山浏览,还可以见到场面盛大的涂山庙会。
滁州市琅琊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中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西南郊。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就写的是此山、此亭。这里既是寻幽访古的好去处,又是观鸟一族的乐土那里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受保护的鸟类多达54种!琅琊山中沟壑幽深,琅琊山溪、玻璃沼的曲水流觞;让泉、濯缨泉、紫薇泉的山泉,归云洞雪鸿洞重熙洞桃源洞的洞景都有可观之处。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
亳州老城的小街巷是您追忆历史,体验民风民俗的又一绝佳去处。您可先浏览城北保存完好的“花戏楼”和南京巷钱庄一带,然后顺着小街巷信步浏览一番。其实光听那些街巷的名字就特别有意思:“幅铺市”、“花子街”、“干鱼市”、“竹货街”、“打铜巷”。我想您在浏览中也许就能找到对应。看那些低着头,全神贯注编竹货的店主,门口喝茶聊天悠闲的老人,还有那推着自行车沿街叫卖散酒的小贩,会觉得这一切就是那么自然而又亲切。脑海里的某些片段也许已经会聚成一副完整的画面,这时您手里的相机的快门也该我响几下了。
说起地道战,您一定会来兴致,告诉我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的发明。可您知道创造地道战的鼻祖是谁吗?他可是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三国时的曹操(字孟德)。在他的家乡亳州,自古就有曹操修地下运兵道的传说,但谁也没有真正见过。直至1969年在挖地下防空洞时,这地下运兵道才被大范围地发现。现已查明的古地道有近6千米长,主要集中在老城街道下面,并可能通向城外,而开放供游人参观的约600米。古地道是由一种细长的青砖砌成,顶部成拱形,不高,非常窄行走其间须小心翼翼,尽量不要带旅行背包,并且要时刻注意头顶上方,小心被撞。因为古地道每隔一段就有一个障碍,比正常的高底低40—50厘米,须弯腰才能通过。
曹操运兵道结构:古地道距地表深度一般在二三米之间,最深处超过6米。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二层道和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结构也有四种: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木结构、砖结构。道内设耳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军事设施。古运兵道是曹操为后人留下的一笔珍贵军事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
浏览宏村,最好不要走马观花。静下心来,放下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沏一杯香茗,和乡民聊聊,在村中走走,您会感觉时光悄悄倒退。二百年宏村最迷人之处也在此;正所谓“世外桃源”之地,清晨的宏村,袅袅的云烟若即若离,笼罩着村庄和村后的雷岗山。孩童清脆的读书声、鸡鸣声混杂在一起。喧嚣打破了沉寂。打开木窗,吸一口混合着柴草香的空气,伸个懒腰,就开始您一天的“桃花源游记”吧!宏村最著名的是它巧夺天工的建筑规划,据说当年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来此参观时也对它赞不绝口。它背靠雷岗绵迁的群山,一条吉阳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过,不懂风水的人恐怕也看得出这是块宝地!整个村庄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卧牛形,巍峨的牛岗是牛头,岗上的参天古树就是牛角。如果是三月的阳春,春雨时住时落,偶尔暖暖的阳光从湿漉漉的云中洒落下来,只把山上的半块油菜花地和数株老树照得金子般闪闪发光,一会儿又不见了。正待您深吸一口气,想要再回到梦中时,沙沙的一阵,如春雨一样的,从古树落下无数的小船形的壳。原来,树上这么多的小叶芽,已经被那一阵阳光唤醒,努力地一起向上长,一起把厚厚的冬衣丢落到地上!突然,仿佛顿悟一样,让人理解了古人对自然的尊敬和中国人几千年追求的和谐自然。
顺着村子里一条二尺多宽,几千米长的水圳,慢慢地闲逛,您就差不多能看到村里的每一家。这就是所谓的牛肠。牛肠两侧,古建摩肩,水圳沿途又有无数踏石,供人洗衣取水。宏村的灵气也在于水。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它曾经是村民的食用水!顺着自在的高低地势,水从牛头穿过人家流到村中心的月沼,再缓缓流到村口的南湖,也就是牛小肚和牛胃。宏村有132幢清代的古代建筑,比西递还多,而且每处都各有特色,庭院花木,砖石雕镂,曲径水榭,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其中,引人注目的有承志堂、三立堂、敬修堂等等。精美的木雕、建筑和耐人寻味的对联每每让人浮想联翩。
穿过窄窄的小巷,眼前豁然开朗。一弯半月形的池塘,倒映着黑白方正的深院高墙,几只红嘴白鹅,不知从谁家的水道钻出来,滑过水面,仿佛一道悠扬的古琴声,把一池的白墙黑瓦、蓝天白云拨动得婀娜多姿、婆娑起舞。阿婆在池边淘米,大叔在月亮门里浇花。不知高墙上的小窗是否曾是小姐的秀房。五六百年过去了,月沼边,到底有多少欢笑,有多少眼泪,都随风而去,世上的烦恼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享受这风,享受这水,享受这朴实的天人合一的一刻吧!
再顺水向下走,就看见一道熟悉的景致,如果您看过李安的《卧虎藏龙》,您一定记得这里。这就是南湖。湖面宽阔,三面环柳,一面是村舍。从村外向内看,遒劲苍老的绿柳掩映下,一池粼粼碧水,一座小石桥,连着两道长堤,斜穿过湖面。桥边,池水澡倒映着几株松树和一扇庄严肃穆的黑漆大门,上书“以文家熟”,就是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的古书院—南湖书院。村舍层层叠叠,黑白分明。更显得村后的绵绵群山朦朦胧胧,云雾缭绕,如神仙住所。
从南湖沿河逆流而上,就到了村口,河上曾有木桥四座,恰似卧牛的四足。村口有两棵400多岁的红杨和绿杏,像两位老哲人,静静而安详地凝视着大地。他们知道还没有这个村子时的故事,他们看着几百年宏村的兴衰,他们看着我们来来往往。他们还会看到几百年后吧!走过石桥,回首望去,不禁想起陶渊明离开桃花源后再无法找到它的伤感但这心中的桃花源,会很久地、很多久地留在心中。
西递位于古徽州府以西,因此处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相传西递胡氏本是李唐皇室后裔,为躲避朱温追杀改为胡姓逃到江西婺源,后才定居西递。当初胡氏祖先见西递附近溪水自西向东而行,有天马涌泉之胜和犀牛望月之奇,认为此处非等闲之地。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按照船形建西递村,寓意借水西行,取真经,大吉而发。果然西递村人丁兴旺,代代有能人出。如明代荆藩首相胡文光,清代巨富胡贯三等等。光绪年间康有为公车上书,安徽的举人中西递村就占了却个。西递村现在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22幢之多,其中的石雕塑、砖雕塑、木雕皆异常精美,颇为可观。西递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石牌坊,它是西递村的标志,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牌坊高12.3米,用的石料是黟县出产的青石料,质地细腻;牌坊流檐翘角,盘龙漏窗,流露出数百年风雨沧桑历练出的沉稳与凝重。西递村中央是敬爱堂,胡氏宗祠的所在,这里不仅是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也是婚丧嫁娶的场所。“敬爱”二字取“敬老爱幼,互敬互爱”之意。西递村家家有庭院,户户植花草,堂上挂匾额四壁悬书画。堂前书案上东面放石屏,西面放镜子,取“平、静”之意。西递村的男子十三四岁就外出经商,家中多只剩老幼妇孺。出于安全着想,自然院墙高耸、门户坚实。屋顶的天井是主要的光源,天亍下有小小池塘。当地人说这是“五岳朝天,四水归塘”。这是因为商人以赚钱为要务,聚水如聚财。所谓肥水不落外人田,只落于自家池塘。西递古民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徽州三雕。这是为什么?当时商人地位不高,而建造房屋又不可逾越国家制度限制:普通百姓住宅不可超过三间五向,不可设斗拱,不可用彩饰。西递人经商赚钱之后只能将大量钱财花费在装饰之上,这样徽州三雕应运而生。徽州有句俗话:无雕不成院,无画不成屋。西递家家户户大门上都砌有门楼、门罩,有的还有八字墙,门罩上镶嵌着水靡青砖,在厚度不超过10厘米的青砖上有各种题材的雕刻,这就是砖雕。西递的石雕更是原料丰富,黟县出产的大理石特别适合雕刻。西递人家院墙上的漏窗上的石雕别具特色,每当桃花盛开之时,桃花与石雕相互映衬,赏心悦目。走进西递人家屋内,就进入了木雕的海洋。雕饰图案几乎无一雷同,窗栏、窗扇、斜撑等处更是细致入微,需要细细品味。位于横路街口的“瑞玉庭”,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正厅前的小庭院里陈设颇为雅致,石几、石凳、假山石和盆景相映成趣。出了瑞玉庭前行几步就是“桃李园”,它是咸丰年间徽商胡地熙的故居。桃李园楼上设有独特的“楼上井”,二三进这间门上有隶书石刻“桃花源里人家”。桃李园后进的花扇门上镶有漆雕《醉亭记》,是康熙年间的书法家写的,至今清晰悦目。桃李园向前便是“西园”,过了八字形砖雕门楼就进得园内,前面部分是假山盆景、花鸟鱼池,“西递”二字石刻就在此处。园内一对石雕漏窗“岁寒三友”异常精美,左为松石图,右为竹梅图。据说日本游客欲出10万美金购此,当然是没买成!再向前过了东园便是“大夫第”,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大夫第左边有一临街楼阁,俗称绣楼。它飞檐翘角,造型典雅“。西递民俗表演”小姐抛绣球就在此处。西递村中还有“杜堂”、“履福堂”、“福堂”等皆有可观之处。
与宏村和西递村不同,南屏村以保存大量祠堂而闻名。南屏村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200米长的中轴线上有大小8个祠堂。在祠堂中,宗祠、支祠、家祠、享堂各有不同内涵,建筑形制亦有严格区分。其中占地2000平方米的叶氏支祠建于明代弘台年间,颇为肃穆。堂内悬挂着“钦点翰林”、“钦点知县”等匾额,门前立着大照壁,一人多高的大石鼓站立两高密度。86根大木柱是由白果树制成,可防虫防蛀,支撑着数百根梁坊。这个祠堂分前后两进,前一进是宗族开族会和族人成亲时使用,是叶氏子孙为纪念叶氏四世祖叶文圭的,又名“序秩堂”,它是南屏八大祠堂中最具规模的。序秩堂木雕最精美的地方在大梁上的莲花座上。后一进叫享堂,是祭拜祖先和惩罚犯罪错族人之处。轻者从左门入,被打板子;重者也从左门入剁去双足,剜去双眼后从左门拖出,永远逐出家族。南屏村中的穆贤堂当时是村中的私塾,学生的家长可以透过墙上的漏窗看自己的孩子。庭院中的竹子颇方整,先生取其意教育学生要端端正正地做人。叶工宗祠的规模也很大, 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在此拍摄过电影《菊豆》,拍电影时的道具依然还在。
潜口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隐居之处,南宋时曾是驰名江南的园林胜地。潜口民宅博物馆中的古建筑是从歙县和潜口的百余座明清建筑中精选出的10座。用原拆原建的方法,让最有价值的古建筑搬个家,加以保护是个很好的办法,既便于保护,又便于游客参观。这里有古牌坊1座、路亭子座、石拱桥墩座、祠堂幢、民宅4幢;布局整体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潜口民宅内最古老的要数“司谏第”,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司谏第既保留了较多的宋代和元代的建筑风格,又严格遵守明代的营造定制,用材讲究,雕刻精美。它进深8米,通间宽8.2米,气度恢弘,是全国突起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潜口民宅中的“曹门厅“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4年),也保持了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只可惜正厅已不存,只剩门厅和两厢。而民宅中其他建筑同样值得玩味,如方文泰宅中雕刻之精美, 苏雪痕宅结构之精妙,乐善堂之森严等等。潜口民宅博物馆是中国早期建筑的集大成者,来此浏览一定不虚此行!
马鞍山是座美丽的城市,“采石矶”又是马鞍山的风景精华所在。当年诗仙李白曾于此流连忘返,写下了很多不朽诗篇,现在江边还有他驻足远眺时留下的大脚印!停留在“捉月台”,您也可以感受一下诗仙当年把酒邀月的浪漫情怀!整个采石矶景区汇集山水、人文和建筑艺术于一体,值得细细品味,至少得安排半天时间。采石矶又是长江三矶之首,号称“天下第一矶”,扼守着长江天险,江水绕矶而过。景区内三元洞供奉着“天、地、水”三元神,里面更是清幽绝俗;万竹坞的修竹叠翠,令人赏心悦目,与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江上草堂”以及李白纪念馆相毗邻。在此赏草圣字、咏李白诗感受如何?还是自己来体验吧!
游览采石矶景区可以品尝到马鞍山有名的特产“采石矶茶干”。景区面积大,游览时间长,出发前多带水和干粮才是上策。如果您的时间很紧,建议先参观李白纪念馆,然后乘缆车直接到三台阁,再一路下山游览李白衣冠冢、三元洞、大脚印等景点;如果时间充裕,可在游完三元洞后,到江边乘船游览一下采石矶的全貌,就更是不虚此行了。



